贝多芬“乐圣”之名由来小考

贝多芬“乐圣”之名由来小考

​​

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的大日子。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在中国大部分年轻人都知道,贝多芬的外号是“乐圣”。那么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呢?我试着给大家说说我知道的一些知识。本文标题虽名“小考”,其实实在算不上多严格的考据,大家就随便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人,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成年后扬名于维也纳城,并最终安葬在这里。那么,“乐圣”这个称号是欧洲人起的吗?肯定不是的。熟悉西方文化的人可能知道,在基督教欧洲,能称“圣”的人必然是基督教中的有名人物,并且要符合严苛的条件,比如要么是以往的殉教圣徒,或者是对基督教信仰坚定,贡献良多,且有至少3次官方公认的神迹(miracle)的人方可称圣(Canonization)。贝多芬显然不论从哪个角度都是不符合的。如果一定要说西方能被称为“乐圣”的人,那么除了司职主保音乐的圣徒圣则济利亚(St. Cecilia)以及生前确实是作曲家的St. Hildegard、St. Dunstan ofCanterbury、St. Nicetas of Remesiana等几位圣人,勉强还有马丁·路德(不过他是新教的,不称圣)——这显然和大家的想象严重不符。

既然贝多芬“乐圣”的名头不是从西洋来的,那又是从哪来的呢?这里有一篇重要参考文献:严宝瑜:贝多芬在中国的接受史初探,《音乐研究》,2007年第3期(DOI:10.3969/j.issn.0512-7939.2007.03.006)。在中文世界里,最早引荐贝多芬并冠之以“乐圣”之名的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李叔同1906年在日本独力创办《音乐小杂志》——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音乐杂志(只出了一期)。其中有一篇他写的贝多芬的小传——《乐圣比独芬传》(见图)。

这篇文章很有史料价值。所以我很乐意不厌其烦地全文抄录于下:

乐圣比独芬Beethoven 传(是篇据日本石原小三郎《西洋音乐史》所载删窜成之)

比独芬,德人,千七百七十年十二月六日生于来因河上流巴府。幼颖悟,年十三,任巴府乐职,旋去职,专事著述。千七百九十二年,距毛萨脱Mozart(毛亦西洋乐圣)死仅逾稔。比来多恼,自是终身不他往。

氏性深沉,寡言笑,居恒郁郁,不喜与俗人接,视毛氏滑稽之趣(莫扎特性活泼,喜诙谐),殆不相捋。然天性诚笃,思想精邃。每有著作,辄审订数四兢兢,以遗误是懔。旧著之书,时加厘纂脱,有错误必力诋之。其不掩己短,有如此。终身不娶。中年病聋,迄千八百年,聋益剧,耳不能审音律。晚岁养女姪于家,有丑行,以是抑郁愈甚,劳以致疾,忧能伤人。千八百二十七年,死于多恼,春秋五十有六。

氏生时性不喜创作。刊行之稿,泰半规模前哲。稍事损益,然心力真挚、结构完美,人以是多之。氏之著述,与时代比例之如左:

第一期 迄千八百年,著述自一至二十。

第二期 迄千八百十五年,著述自二十一至百。

第三期 所谓“末叶之贝多芬”,著述自百一至百三十五。著述中首推洋琴曲,“朔拿大”及换手曲,殆称绝技。又“西麻福尼”曲,凡九阕,为世传诵。其他合奏曲、司伴乐及室内乐尤火,不缕举。

※注:文中旧译名,李叔同多用日语名词:比独芬即贝多芬(ベートーヴェン),毛萨脱即莫扎特(モーツァルト),多恼实为维也纳,洋琴即钢琴,朔拿大即奏鸣曲,换手曲即变奏曲,西麻福尼即交响曲,司伴乐即协奏曲。

从这篇短文里能获得很多信息,如:

(1)盖“乐圣”最初并非贝多芬的独有称呼,文中莫扎特也被称作“乐圣”;

(2)“乐圣”这个称呼并非李叔同原创,而是来自东洋人。当然很可能石原小三郎的原著对贝多芬生平的描述就有一些讹误,导致李叔同的这篇小传并不严谨。

(3)贝多芬作品的“三期说”(The "threeperiods")在那个时候已经在日本被采用了。

实际上确实如此,我们知道因为历史原因,中文各学科的专有名词很多都来自日语。“乐圣”这个名词也是一样的。在日语中,“楽聖”(がくせい)这个名词,根据《日本国語大辞典》,就是“歴史上の偉大な音楽家を讚え敬った呼称。”(都不用翻译大家就能看懂),并举例句:“夏目漱石氏の『文芸の哲学的基礎』を評す(1908)〈田中王堂〉一「近世の楽聖リヒアルド・ワグネルは」”,这里提到了乐圣瓦格纳的称法。可见在二十世纪初期,这还是个普遍用法。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乐圣”这个名头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渐渐集中在贝多芬一个人身上,成为他的独享称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民国初年中国音乐家丰子恺、萧友梅、王光祈对贝多芬的推崇和孜孜不倦的推介。李叔同的那一期杂志并没有多少人看到。不过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好弟子丰子恺。丰子恺才是真正让中国的音乐界和音乐爱好者对贝多芬产生兴趣的第一人。他在1930年代写了两本充满了传记细节(八卦)的畅销书《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和《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第一次为中国人系统性普及西方古典音乐,在当时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书中提到了贝多芬是“古今第一的大乐圣”(见图),从而奠定了贝多芬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还有一个原因,是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被译介到了中国,特别是1946年傅雷先生翻译的版本,不仅确立了Beethoven在中文里“贝多芬”的标准译名,也造成贝多芬在民众中的强烈反响。从这时起,贝多芬身残志坚的生平故事,与命运作斗争、实现世界大同的艺术理想,就一直是历代官方推崇的正面形象。贝多芬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因此也就是大概从这个时期开始,乐圣的名头就基本上归贝多芬独享了。

日本的情况也很有意思。我们刚才提到在20世纪初“楽聖”的名号还是可以任意安在各个大作曲家头上的。不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个特殊的事件让日本人狂热爱上了贝多芬。一战时日本属于协约国。1914年日军占据了青岛,将俘获的德军送到了鳴門市的板東俘虜収容所。德军战俘在这里组织了一个管弦乐团。1918年6月1日,他们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也是贝九第一次在日本本土响起,很快受到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欢迎,日本人亲切地称之为“第九”(だいく)。战争结束后,这支被释放战俘乐队仍继续在日本演奏,也因此贝多芬在日本知名度越来越高。1940年的12月31日,新交響楽団(現在のNHK交響楽団)第一次在年终时演奏“第九”并全国广播,从而逐渐形成了现在日本每年年终演奏“第九”的传统。贝多芬在日本也形成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因此,正如日文维基贝多芬词条中写的那样,偉大な音楽家を意味する「楽聖」という呼称は古くから存在するが、近代以降はベートーヴェンをもって代表させることも多い。たとえば3月26日の楽聖忌とはベートーヴェンの命日のことである。​​​​

相关推荐

手机安装apk文件提示解析错误:解析程序包时出现问题怎么办?(附解决方法)
技术漫谈:网易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与创新之道
365流水不够不能提现

技术漫谈:网易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与创新之道

2025-09-01 👁️ 3567
杭州萧山区酒店预订
beat365网页登录

杭州萧山区酒店预订

2025-08-31 👁️ 2736
如何通过Google Chrome管理和查看浏览历史
365流水不够不能提现

如何通过Google Chrome管理和查看浏览历史

2025-07-07 👁️ 2319
Apple 面试流程全拆解
beat365网页登录

Apple 面试流程全拆解

2025-10-02 👁️ 862
和平精英段位等级顺序表图片 最新段位等级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