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河流域,从分水岭至阳方口长35公里境内,由西南流向东北。沿河谷地,地势较低,向西南逐渐升高,境内多黄土丘陵,基本无森林覆盖。另有洪河干流,从东马坊、怀道至宁化附近入汾河。全长78公里,沿河两岸亦为谷地。
由于县内地形复杂。山势走向纵横,地形高差1500米之多,造成了一些经常出现的特殊小气候区域。
宁武县是多山县份。从县东北境的盘道梁起,至西南境的石家庄镇止,共有大小峰峦99座,最高山峰荷叶坪山,海拔2754米,最低山峰分列县之南北两端,最低海拔是阳方口河西村1260米,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县内山峰以分水岭为界,分列于南北两境。全县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形总貌由西向东倾斜;由中部高峰,向南北两翼下滑。
宁武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煤炭为最。《山西矿务志略》载:自朱家沟至宁化屯,延长130余里,均为砂岩、页岩、粘板岩、矸土等构成。石灰岩有在煤层上部,露出地面的,也有在煤层下部的;岩石倾斜虽随山脉走向而异,大部由东北走向西南,或东南两方。平均在30°至45°间,呈并行式,形成于同一地质时代,煤层最厚6米,次为1.5米至2米,属烟煤。色黑暗易染手,为制焦上品。此外,境内还储有铁、硫磺、铝土等矿藏。
图为宁武煤田石炭纪各煤种储量表
军事
宁武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晋乘蒐略》载: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赵肃侯在宁武一带修筑了长城。今阳方口村外有长城遗址。它要比闻名的秦万里长城早119年。宁武境内的赵长城,历经战国、秦、隋等历朝的修葺,到明洪武至万历年间,又先后十一次修补加固,坚固的壁垒,巍然屹立,有效地抵御楼烦、山部、匈奴、鲜卑、鞑靼、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南下,维护中原政权的安宁。
明成化三年(1467)宁武设关,偏关、宁武、雁门称外三关,是戍边重镇。外三关以偏关为西路,宁武为中路,雁门为东路,鼎峙晋北,互为犄角。为外三关的中路,宁武关雄踞于管涔山麓的恢河之滨,其广义的地理位置,为宁武具北境长城一带。至于古关的确切位置,却是向来模糊的。宁武关城,原有新旧两座。旧关城建于1467(明成化三年至四年)年,时名子城。新关城扩建于1498(明弘治十一年)年。据《三关志》记载,关城的建筑,是先立关,后建城内官署、学堂、粮仓、军库之类。迄今所遗的古代府县官署院落,均在县城西部。后建的新城,正是今县城的西部和中部;而先建的子城,在今县城的东部。今县城东部的城墙遗迹,屹立于岭沟河西岸的悬崖之上。这在古代军事上,确是利用了绝佳的地理位置。在东门处,直到 50年代初,仍有砖刻“宁武关”横匾一块,嵌在城头明末李自成攻占宁武关城,即由东城打开缺口入城。
外三关西街万里长城,东接居庸、倒马、紫荆三关,气势恢宏,连绵数百里。它是北疆门户,又是匈汉民族商贾文化交流往来的重要通道和锁钇。清雍正三年(1725)宁武设府并设附廓县,宁武境内设43堡,各堡均有驻军屯守,其成为北方重镇。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一二0师挺进宁武、神池一带,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宁武地区是巩固的解放区,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
文物
宁武旅游资源丰富,既有险峻奇特、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又有历史悠久、珍宝荟萃的人文景观。宁武地处管涔山腹地,境内山峰高耸,群山森列,其主峰芦芽山海拔2754米,因状如出水芦芽而得名,以险、奇、绝闻名于世。这里山上怪石嶙峋,壮丽惊险,山间流水瀑布,鸟语花香,山下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无常,整个山势粗犷隽秀,原始古朴,是当代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式旅游的极好去处。这里有世界奇观万年冰洞。麻地沟神奇的洞,巨石陡峭,冰柱林立,积冰终年不化。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专家教授实地考察,认为这个洞形成于第四世纪,为目前已发现的冰洞之最。
这里有中外奇迹高山湖泊。早在《辞海》中记载的宁武天池,是镶嵌在海拔1954米高山之巅的湖泊群系中最大的湖泊,面积达0.8平方公里。天池水“阴霖不溢,阳旱不涸,澄清如镜”。从古至今是避暑、观光、狩猎的胜境。汉武帝刘彻、北魏孝文帝跖跋元宏,北齐文宣帝高洋高渲及北齐后主高纬,后汉刘渊刘矅隋杨坚父子、唐李渊父子均在此留下足迹。尤其是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敕令环天池筑起避暑行宫汾阳宫,七年修建楼台亭榭,宫宇殿阁,迤逦百里达今宁化乡。这里的清真山上有悬空栈道42公里,用于连接建立在悬空近百米的石崖半腰间的众多的古代佛教名刹。
宁武还有闻名于世的赵国长城、紫塞长城的支锅奇石、龙口飞翠的汾源灵沼,还有县城巍然挺拔的鼓楼。管涔山还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这里栖息着世界珍禽褐马鸡。宁武县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旅游业有长足的发展,每年到宁武旅游度假中外游客一二十万人次。
图为宁武天池
图为悬空栈道
人物
自战国到明末,宁武地区或边关要地,联络内地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通道,或内地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地,民族商贾文化交往的主要地段。宁武特殊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粗犷、刚强的宁武人民,勤劳淳朴的宁武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古代疏通汾水河道、降伏水患的治水始主台骀长期生活在今宁武一带,在今宁武定河村建有“昌宁公冢庙”,立祠纪念。汉代著名女文豪班婕妤就是古楼烦人。刘肇文开本县留学外国的先河。丁致中、南桂馨早年参加同盟会,参与辛亥太原起义,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中曾作出重要贡献。著名文学家昊敬梓之长子吴烺曾任宁武知府,政绩显著。宁武籍王春菁、王春葳姐妹在30 年代囊括全国网球单打、双打冠军,为宁武和山西人民争得殊荣。
抗日战争期间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贺龙、关向应、王震、余秋里长期战斗在宁武一带,留下许多革命足迹和光荣传统。宁武人民出生入死英勇斗争,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旧堡村民兵分队长、晋绥特级民兵英雄张初元创造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敌人来了就战斗,敌人走了便生产的劳武结合的经验,誉满晋绥。席麻洼村民兵队长邢四娃组织带领民兵开荒地种军火田,创办“军火合作社”,妇幼皆知,闻名遐迩。抗日、解放战争期间宁武数以万计的人民支前参战,为革命有1076名烈士牺牲。
农业
宁武山多土薄,交通闭塞,加上连年战祸,经济文化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武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农业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粮食亩产 1503.5万公斤,油料面产只有16公斤。40年来采取拦河造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增施化肥,引制优良品种等措施,1986年亩产58.5公斤,总产为1921万公斤,是1949年的1.28倍。1979年以后,推行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科技兴农,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种植业更加科学化,不仅注重粮食产量,更讲求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1949年农业产值441.03万元,1958年达1028.6万元,1970年1163万元,1978年1063万元,1986年达1679万元。森林覆盖率为27.81%,比全省同期的10.3%高出17.5百分点。粮食的增长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1986年有大牲畜27060头,羊94685只,猪14052头,全县5人平均一头大牲畜,农业人口人均近1只羊。1986年农业总产值1679万元,比1949年增长3.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48元,比1949年441万元增长8倍。
图为部分年份农林牧副收入比重表
工业
宁武县工业生产有长足进步。1949年,境内只有几座小煤矿和民营作坊,年产值24.87万元,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0.05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生产发展飞快,以煤炭生产为龙头,以电力、建材、机械为支柱的工业系统逐步形成,工业结构渐趋合理,工业产值迅猛增长。1978年工业产值2365.5万元,占工农业产值的68.9%,1986年工业产值达7148万元,占工农业产值的80.9%,1986年工业产值比1949年增长286倍,比1978年增长1倍多。1986年全县国营、集体、个体煤矿达248座,年产原煤290.25万吨,比1949年3.25万吨增长近 92倍,比1978年87.61万吨增长3.3倍。宁武煤炭远销北京、山东、江苏、上海、天津、浙江、辽宁、吉林等省市。1986年煤炭产值4211.81万元,占到工业产值7148万元的 58.92%,乡镇煤炭产值占整个乡镇企业产值的80%。全县煤炭创利税547.6万元,上缴税金415.83万元,占全县税收的39.48%。除煤炭外,山西省唯一的宁武铅笔厂1986年产铅笔6001.3万支,产值191万元。宁武布鞋行销全国各地,“三星牌钢丝条锁”、铝矾土打入国际市场。
社会
宁武自古称为“百战楼烦地”,世代的边地风情,形成了独特的民俗。
其一,民性憨直、纯朴、淳厚,勇于献身。有燕赵之遗风,悍而喜斗。古来读书者少,从军者众,常不乐农贾。其二,“山高、风烈、土瘠、民贫,聚千金者即为富魁,居民射生逐猎,反裘而衣,常艰于衣食。”其三,有买卖婚姻遗俗,且早婚。女子十四五岁有抱子者。其四,作物以莜麦居多。古志载:“(莜面)能饱腹,日一哺可不再食矣。”自明中叶宁武置关以来,始办学校,知识人才始见出现。及清朝,文风已变。民国初期则人才济济,不可枚举。特别是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当地人民为民族解放而战,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战。今,宁武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山区付出了可敬的劳动。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促进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使民俗也在潜移默化中,朝文明的方向渐变。
图为宁武县庙会分布
END
本期编辑:康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